缺氧(Hypoxia)相关研究学术资源
Academic Resources for Hypoxia Research

自从现代生物学的伊始,人们就知道生命的维持需要氧气,细胞需要维持适当的氧含量,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和能量生成,缺氧(Hypoxia)或氧含量过高可能对细胞的适应和存活有害。缺氧在生理(如运动、胚胎发育、水下潜水或高空)和病理条件(如炎症、实体肿瘤形成、肺病或心肌梗死)下均会发生。细胞是如何做出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氧气供应环境的?其背后的分子机制究竟是什么?
William G. Kaelin、Sir Peter J. Ratcliffe以及Gregg L. Semenza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阐明了“生物在分子层面上如何感知氧气”的分子机制,并因此获得201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他们的工作都是围绕缺氧调节的关键分子——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简称HIF)的作用所展开的。HIF作为转录因子,是调节细胞应对低氧压力的关键氧传感器,通过结合于其靶基因上游的缺氧应答原件 (hypoxia response element, HRE)来诱导产生内源性代谢产物和蛋白质来保护细胞。
其实,动物体内对氧的感知机制长期以来就是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此前已经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一次是1931年授予德国生理学家Otto Warburg,其成就是发现了细胞呼吸的酶基础,第二次是1938年授予比利时医学家Corneille Heymans,奖励其在呼吸调节反射作用研究中的化学感受器的发现。自HIF被鉴定和发现以来,围绕HIF所开展的各项研究就如火如荼,极大地更新了我们对机体和细胞氧感知动态调节的分子机制以及与缺氧有关的多种疾病的病理机制的认识。
因此,我们建立此专栏,整合缺氧相关研究领域的多种学术资源,致敬诺奖,回顾经典,启迪创新,希望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研究工具来帮助科学家实现更多科学突破和创新发现!
请点击链接,观看《缺氧(Hypoxia)相关研究领域信号通路知识和重要研究靶点》讲座视频,开启你的缺氧相关研究之旅吧!